少有人走的路
其实世上本无路,有了腿就有了路
武志红
2020-04-06 19:31:12
69
0
0
citymonkeymao
[TOC] # 主题一:命运 # 自我实现的预言 * 一旦一个人说了一句话,出于**自恋**,他会把事情往这个方向推动,由此证明自己是对的。 ## 自恋 自恋两个表现: * 我是对的:我说事情往哪个方向发展它就会往那个方向发展。 * 我比你强:在关系中高过对方心里才舒服。 ## 我的理解 说自己办不成某事之后,克服困难的动力就减少了:反正我都说了我做不到,也就没必要花那么大的功夫去做到了。 ## 题外话 * 细节:要搞懂别人说的话,必须搞懂其中的细节才能搞懂对方具体是什么意思,因为词语通常是含糊的。 * 自信也是自我实现预言的一种 # 改变自我实现的预言 ## 改变从体验开始 要改变自我实现的预言需要被触动,这意味着要把理性的知识和自己的体验结合在一起, 成为自己的东西。 ## 自我实现预言的机制 自我实现预言的关键机制是选择性注意。当发出预言后,我的自恋会让我只关注世界上符合我预言的事,以便让世界看起来符合我的预言。随想:我总是注意并放大别人不欢迎我的信号 ## 从体验开始 觉知和改变自我实现预言都要从体验开始。体验过我能通过努力接近某某目标后,才会有我能达成某某目标的自我预言。如果只有意识上树立了这个目标,而潜意识上是自卑的,那样就只会感到压力,不会有真相结果。 ## 改变自我实现预言 * 寻找机会让自己体验到那个积极的预言(我的理解:消极的自我预言让我注意到消极的事实而忽略积极的事实,所以**在点滴中寻找有利于积极的预言的证据是改变的一个重要方式**) * 回忆自己曾经体验到那个预言的时候(我的理解:这也是让自己注意积极的事实) * 找到有这些体验的人,被他们的体验感染 ## 我的理解 自我实现预言是潜意识里的东西,改变潜意识只能用间接手段,也就是体验。 ## 我的自我实现预言 * 女生对我都是没兴趣的,所以即使有很强的IOI(eg 一起游泳),我也很想寻找IOD的证据(eg 她是不是和所有人都一起游过泳? 她是不是出于利益目的?) # 权威期待 ## 权威 * 我们需要外界对我们有正面的反馈,所有反馈者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位就是权威。 * 权威通常是有权利、资质或威望的一方。 * 通常最初的养育者就是权威。 ## 权威期待 * 权威的期待是自我实现预言的来源。 * 权威的期待可以影响人和动物。例:罗森塔尔效应,对学生的期待,对小白鼠的期待。 ## 利用权威期待 父母对孩子和上级对下级都应该多注意到积极的方面,并予以表扬。而不是批评消极的方面。如果做不到可以反思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自恋而导致的。(随想:期待女生成为一个好的lover,表扬其做的好的地方,也是给予她一种好的权威期待). ## 自恋与关系 内心的自恋处于低级状态的时候就会忍不住去打压别人,由此抬高自己(eg.熊总)。这些人可能是从他们的权威那里得到了太多批评。成熟的自恋会形成你好我也好的自恋。善于鼓励下属的权威习惯激励大家的自恋。人性中最深刻的需求就是赞美,特别是来自权威的赞美。 ## 权威期待和自我实现预言的关系 * 权威期待和自我期待一致时,生命力就会自然生长。这两种力量矛盾时就麻烦了。 * 不含诱惑的深情:不设任何条件的理解与接纳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人在不断的体验到理解与接纳时,生命力会源源不断的流出,人生会变得饱满。 # 内在比赛 * 比赛的最佳状态:心理放松而注意力高度专注。 ## 自我成就感 * 有时候我们追求的不是成就,而是自我成就感。如果一个成就不能归功于自己,可能就不会产生自我成就感,于是就没有动力追求这个成就。这里的自我成就感等同于自恋。 ### 自我成就的积极一面 * 让人产生竞争意识,使得能力在竞争中增强。人性在竞争中展开(这里展开可以理解为人性驱使下发生了某些事,从而让人更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人性),得到充分展现,从而可以有机会完善它。 ### 自我成就的消极一面 * 当形式不利的时候,自我成就感意识强的人会试图将失败转嫁到队友身上。长期寻找“背锅侠”的结果就是找比自己差的人做伙伴、伴侣,还会对孩子发出强烈的负面期待,最终在周围聚集一堆loser。 * 当无法转嫁给队友时,自我成就感在形式不利的情况下会变成**挫败感**,限制潜能发挥(这就是《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中说的自我一干扰自我二)。 ### 总结 活在当下,只让意识自我帮助潜意识自我,而不是批判好坏。不被头脑自我的批判所导致的好坏对错概念给限制住,不管是做什么,人生境界都会不同。 # 人生脚本 ## 人生脚本 * 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对自己一生的规划。这个规划是潜意识层面的,我们可能意识不到。但我们可以通过外在现实去认识到内在意识。 * 我们喜欢的戏可能是自己内心的人生脚本。 * 人生脚本通常在童年形成。 * 人生脚本存在于潜意识中,如果没被认识到,那么只有当脚本发生、展开后我们才会知道。 * 我的理解:人生脚本是童年学习到的一种处世模式,这种模式影响了处世的行为,让我们所有行为都将事情推向符合脚本的方向发展,从而成为了我们的现实。 ## 强迫性重复 * 个体不断重复一种创伤性的事件、境遇、情感或梦境,包括不断重新制造类似的事件,或者反复把自己置身于一种‘类似的创伤极有可能重新发生’的处境里。这里重复的可能是好的感情,也可能是坏的。 * 强迫重复的三大意义: * 让自己觉得不可控制的创伤是可控制的 (与其被甩,不如先甩人或者根本不进入关系) * 不断体验创伤可以提高创伤耐受度 * 在新的轮回里可能有机会疗愈 * 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太容易活在自己追求的强迫性重复里面。 * 在足够的资源和觉知下,我们可以化解强迫性重复的人生脚本。 * 随想:我现在和别人的关系轮回是否是小时候和外人关系的重复?小时候因为身体原因和过度保护,导致了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不能融入团体,不被女生接受。现在是否还在重复这些情感:例喜欢让别人交谈自己聆听,这是不是在重复自己不入流的轮回?还有一个观念是:我不配拥有爱情,这是那件事造成的呢?(初高中和大学里发生的某些事?) ## 认识自己的人生脚本 ### 认识自己人生脚本的三种方法 * 设想墓志铭 设想一下自己希望的墓志铭是怎样的,或者现实中的墓志铭又会是怎样的。 * 回忆 * 回想记忆中最早的事 * 记忆最深的三件事 * 最深刻的梦或者经常重复的梦 关键是要回忆在这件事里的情绪、感情,以及因为这件事而发出的**心念**。这个心念是一个强大的自我实现预言。(随想:自我预言像是潜意识给自己设定的一个行为模式,我们在不经思考的情况下就会将事情朝着这个找个模式推动) * 观察强迫性重复 完整的观察一个重要的生命事件,观察它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和尾声。留意这中间所有重要时刻,以及你的重要感受和**心念**。最佳观察对象:恋爱关系、重要的事业。想象自己是个小说家会如何写这段关系。 随想1:我从小被灌输我和别人不一样的思想,又体验到了被集体挤的感受(幼儿园110,小学,中学。。。),所以我的自我预言是“我不被别人欢迎和接受”,于是我放大别人不欢迎我的信号(eg.不回消息,不主动找话题。其实别人可能只是累了,而不是不欢迎我),所以与其不被别人欢迎,不如不欢迎别人,这样就更不被人欢迎了,于是这就成为了我的强迫性重复和轮回。所以要打破重复,就要仔细观察和觉知我理解的不欢迎信号,仔细分析这是不是不欢迎。目前“放大不欢迎信号”对我的影响主要有“不敢kino” 随想2:一个强迫性重复:幼儿园被女生欺负和鄙视(110,牛奶味)造成了在我头脑中,女生多是不善的,充满恶意的,鄙视我的。于是长大后在对女生有兴趣之后不敢表达,爱而不得就成了恨,所以和女生交流的时候多多少少透露出了恨意和恐惧。女生接受到恨意后望而却步,感受到我的恐惧就认为我虚弱,这又加强了我认为女生不善的假设。 ### 如何观察重要事件 观察一个生命中的重要事件有五个步骤: 1. 具体化回顾 回顾这个事件是细节:时间地点、周围有些什么人什么东西。细节回忆起来越多越好。这些细节可以让自己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唤起当时的种种心理变化。 2. 探究感受 如果回忆起来感受太多,可以依次回顾三个方面: * 身体感受: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内脏感觉 * 情绪感受:喜怒哀乐悲惊恐,爱恨情仇。。。 * 思维:有什么关键性的**心念**产生 3. 不带评判的觉知 中正,不带评判的去觉知。在这份观察力出现什么就是什么,不加修改,实事求是。保持觉知者视角,无论当时的身体、情绪和想法多么强烈,都任其流动而不去认同,不把它等同为我自己的。 ## 如何改写人生脚本 人生脚本存在于自我2中,只有来自自我2的**心念**(图像式的爱恨情仇)才能真正生出外在图景来。身心一致的勾勒出新的人生图景,它就可能成为新的自传。(**这里可能需要些延伸阅读**) 如何打破强迫重复的轮回是这个专栏的根本目的。 ## 我的理解 人生脚本就是在之前经历了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之后,就发下一个心念:今后我遇到这种事都会怎样怎样发展,之后遇到相似的事情时就都推动着事情如此发展,这样就形成了强迫性重复。 这个心念就进入了潜意识,成为今后各种行为的模式,导致了人生脚本的展开和类似事件的轮回,这样的强迫性重复又导致了这个心念被加深。要改变人生脚本和强迫性重复,就要回到心念发出和加深的时刻,从而对此有所觉知,并用图像式语言和真实的体验来重写人生脚本。 # 主题二:自我 # 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 ## 自我稳定性 个人容纳他人情绪的能力。容纳他人的容器外壳最好是一层坚韧有弹性的皮肤,这样不仅可以接住情绪和活力,还能足够敏感。我的理解:就是对自我的认知不由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而改变。但又要能感知到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例:被别人鄙视或者拒绝就产生自卑感就是自我稳定性低的表现。感觉不到别人对自己的拒绝或鄙视是容器外壳太硬的表现。 提升方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稳定。 ## 自我灵活度 能否敏感的感知他人以调整自我状态。提升方法:变得感性,不要总是用理性的头脑把自己包裹起来。 ## 自我疆界 对哪部分是我,那部分是外部世界的感知。如果一个人将外部世界感知为敌意的,那么他会倾向于缩小自己的疆界。有些人在自己家里才能伸展自我(随想,我在家里确实智商会高很多)。 自我疆界小的人认为外部世界不够友好,不能再外部世界很好的做自己,这导致他们在外部世界里生活都觉得累。 自我疆界宽广的人到了新底盘有占领的欲望,感觉自己能基本控制局面(有掌控感),所以不紧张,而是兴奋。 拓展自我疆界的方法:觉知自己对外部世界敌意感知,多换换新环境,去和新环境的人建立连接。 ## 自我力量 基本上可以理解为精力? ## 自我组织力 在高压下感觉要散架的时候的自我重组能力。 自我组织力差的人,在高压下会尽力维护自恋,只接受能维护自恋的信息而排斥伤害自恋的信息(花拉子模国王)。 ## 识人方法:身体聆听 在和人谈话前做身体扫描,谈话时留一部分注意力在自己身体上,对自己说,欢迎对方所有信息穿过自己身体。根据自己身体的感受判断说话人的感觉(随想:这可能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身体不由自主的镜像对方的感受) 对人做判断应该训练让自我二来完成。(练习:在听演讲的时候用身体聆听演讲者的身体感受,紧张?激动?) ## 自我完善的关键 每个人都需要在丰富的关系中借助各种好的回应来完善自己。(要通过关系来完善自己) # 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 ##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 本我 id 也就是本能,由各种欲望组成(性欲,攻击欲),遵循享乐原则。也就是常说的内在小孩。呈现在人格中表现为野性。 ### 超我 ego 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着道德(集体遵循的各种规范)。遵循道德原则。呈现在人格中表现为德性。 每个人最先具有的超我,来自一个具体的权威,也就是养育者,因此可以将超我理解为内在父母。 ### 自我 superego 协调自我和超我的人格部分。遵循现实原则。根据现实情况偏向本我或者超我。自我产生的想法可能来自本我或者是超我,这个可以在一个想法产生时问问自己:这个想法到底是谁的。 想要理解自己本我和超我的关系,可以回想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和父母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人本主义相信人性本善,讲究把自己活出来。 * 罗杰斯对自我的定义: 自我是一个人在过往时空里一切**体验**的总和 * 一切体验包括: 我,你(外部世界)以及我们之间的动力 * 罗杰斯认为,认识一个人的自我,就要深入了解一个人的关键体验还有这些体验发生时的现象场(随想:冰火中提利昂喜欢玩真话谎话的游戏就是在通过了解别人的关键体验来了解一个人)。 * 现象场: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 * 要理解一个人的关键体验,必须把体验发生时的现象场勾勒出来,一个人的记忆才会被提取,深度的体验才会被唤醒。 * 当我的体验被你看到,而你把我作为关系的中心,听到我的感觉,给我以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真诚,我就会爱上你。可见,彼此相爱就是彼此了解现象场和共同经历现象场的过程。(随想:怎么套出女生的关键体验呢?套出后又如何共情和关注呢?)(延伸阅读:[如何看见](https://zhuanlan.zhihu.com/p/44763933)。 关键句:为什么看见那么难?因为看见别人意味着能够在此时此刻放下自己) * 随想:要让别人爱上我,可以诱导她多说自己的经历,我认真倾听就可以了。所以女生大段大段的说话时应认真听,并且鼓励其继续说,并询问细节。 * 猜测:如果我能懂得你的全部现象场,那么我和你就是一回事。相爱的过程可能就是我通过你来看到我自己的一个过程。 ## 温尼科特的自我理论 * 温尼科特认为本我和野性才是生命,是一种可贵的东西,人生应该活出野性。超我永远不是生命。 * 父母应该对孩子提供**抱持**的环境,好的时候认可,受挫的时候支持。这样的外部容器被内化后可以形成高自我稳定性。 * 父母应该是一个不会报复的形象,这可以滋养出孩子一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理解:就是孩子敢于表现出本我与野性) * 温尼科特将自我比作一个能量球,每个能量球都想伸展自己,温尼科特也鼓励大家伸展。一个能量球可能有几个维度: 1. 状态:伸展还是萎缩 2. 色泽:多彩还是灰白 3. 内在:饱满还是干瘪 可以用能量球感知练习来感知自己的能量球:想出五个词及其反义词,看看把这些词放入能量球后它有什么变化。 ## 进入别人的现象场 ### 现象场 * 我 = 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 现象场 = 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 * 现象 = 重大体验 * 场 = 现象发生的时空 * 进入一个人的现象场,了解一个人的十个重大体验,就深刻的触碰到了这个人。 ### 进入某某人练习 * 站立进行感知身体冥想 * 闭着眼睛想象目标站在身边,想象出她的样子和表情,越真越好 * 左跨一步,进入目标身体。以目标的姿势走路和说话 * 体验目标提及的关键时刻 * 十分钟后,右跨一步走出目标,重新成为自己 * 闭上眼睛,感受自己的身体 ### 模仿他人练习 * 精准的模仿他人,尝试体验到被模仿者的体验。 ##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天生就有性本能,随着年龄不同,快感中心变迁。 如果一个人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多或过少满足,就会固着(fixation)在该阶段 一个人在高级阶段受到挫败,可能会退行(regression)到低级阶段。抽烟和接吻都可能是退行到口欲期的表现。 ### 口欲期(oral stage) 0-1 口欲期心理的三个特点: 1. 婴儿的头号需求是吃,如果没满足,一辈子都会时吃货 2. 婴儿用嘴感知世界,他咬东西不一定是要吃下去 3. 婴儿与妈妈乳房的关系对婴儿的人格有很深远的影响 孩子在口欲期要建立起对外部世界的信任 ### 肛欲期(anal stage) 1-3 弗洛伊德认为,屎是孩子的第一个可控制的创造物,所以对屎的态度就是对钱的态度。 在训练孩子控制大小便时不应太严厉,以免产生“我的创造物是肮脏的”这种想法。 孩子学习控制自己大小便时,也是在练习自我控制能力,父母不应过多干预,破坏这个过程。 孩子在肛欲期要建立起自主的意识 在觉知自己内心的时候,不要急着评判和改变,觉知到就是一件很大的成就。 ### 性器期(phallic stage) 3-6 弗洛伊德认为,3-6岁的孩子,快感转移到了生殖器上,这时孩子会对同性父母有嫉妒心,想与同性父母竞争异性父母。 对于性器期的孩子,应该采取让本能**流动而不成为**的处理方式,不压抑孩子的本能,但不让其成功。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发现竞争不过同性父母时,会采取认同的机制,将同性父母的形象内化,形成超我。 性器期要建立起竞争和合作的态度。既要鼓励孩子的竞争,又要有所控制,这样本我中的野性生命力才能变得有人性而不失去它。这个时期需要让孩子有一个基本感知:你不能独占一个人,爱都是要分享的。 ### 潜伏期(latent stage) 6-12 这个期间孩子对同性更感兴趣,疏远异性。这一阶段要学习的是和同性伙伴的合作关系。这一阶段没和异性疏远的孩子容易遭到孤立和霸凌。 ### 生殖期(genital stage) 12-20 性能量和攻击性爆炸般呈现,青少年开始实地学习,展现自己的能量。 ##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选择做什么事可以基于两种动机:内部和外部。 内部动机是自己想做的事,这种动机由自我2发出。外部动机是可以获得外部嘉奖而形成的动机,由自我1发出。内部动机可以给人更多动力。外部动机可能会被别人掌控,从而使人被其他人控制。(随想:共产党的教育就是在消灭内部动机,让党掌握你的外部动机,从而控制你)。 ## 精神胚胎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出生时就有了一个精神胚胎,精神胚胎靠着感觉作为养料发育。精神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会驱动孩子去做各种事,所以孩子自己的选择有着深刻的含义。 武志红认为,上文中的感觉就是我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苹果的味道)。由于中国父母总是破坏孩子的感觉,将自己的判断强加到孩子身上,所以中国人难以与其他事物建立起联系 精神胚胎有个重要假设,每个生命的精神胚胎如果充分发育,都会成为自己,那样都很美。 ## 真自我和假自我 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构建(内部评价系统)。这种人会尊重自己的感觉,不会太难为自己。 假自我的人,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外部评价系统)。 家长以自己的节律照顾孩子而不以孩子的节律,就会造成一个有假自我的听话孩子。 当人听从自己感觉时(完全使用内部评价系统,抛弃外部评价系统),会体验到生命的不可思议,这种不可思议只能在关系中活出来。 例:在《高二男生的完美七天》中,高二男生放弃了三个外部评价系统: 1. 终于可以不学习了(放弃了头号外部评价系统) 2. 你们喜欢我和不喜欢我都是你们的事(放弃了朋友的外部评价系统) 3. 你爱不爱我都是你的事(放弃了女朋友评价系统) 随想:我头脑中的外部评价系统: 父母, 老板, pua。一些pua说的能产生无限吸引力的domination可能就是活在内部评价体系中,彻底抛弃以别人为主的外部评价体系。哼唱一些头脑中蹦出来的歌曲,可能有利于进入内部评价体系。 # 主题三:关系 武志红认为,你和谁在一起通常是你内心的投射结果。所以关系决定命运。对人的行为应该放在关系中进行观察,看他在试图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 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 ### 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 * 自体:包括了自我在内的所有心理结构 * 客体:自体的动力指向的东西,可以是人或物。最初的客体一般是妈妈的乳房和妈妈。自体总是在试图与客体建立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研究性格和关系,总结起来有: *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在童年时和父母的关系模式会内化成为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模式,从而形成性格、人格或自我。这个过程一般发生在六岁前。任何描述性格的词语,都应拿到关系的框架中去理解,如自信就是内在父母相信内在小孩。 * 性格在关系中展现:一个人在新的关系中,总是寻求将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这个新的关系中,把新的关系变成符合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关系。一个人当下的关系模式通常和他童年时期的关系模式有精准的对应。(eg. ggn总是感到别人在给她压力,事实上是因为她童年的时候父母经常给她压力) * 性格在关系中改变:自己的关系模式可能被别人的关系模式改变。重要的一点是认识自己的关系模式。 应用1: 均匀悬浮注意 在和人交流中,保持第三只眼的存在,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对象在试图和我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从此可以倒推出对象童年时期的关系模式。(识:认识对方的关系模式) 应用2: 抄后路 在和人观点之争无效后,思考为什么对方会有这种观点,这种观点体现了他想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模式,指出这一点让对方屈服。(破:打断对方试图投射的关系模式) 应用3:关系模式之战 对方想把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我们当下的关系模式中,这时,在事实层面要尊重事实,驳回谬误;在情绪层面,主观情绪要共情,垃圾情绪要驳回或化解。(立:投射健康的关系模式) 健康的关系模式就是平等的关系模式。 ### 九月一日问答 问:我总是在和别人的关系中觉得别人生气了,并且不想去和别人建立深度关系。 答: 解释1. 在最初和养育者的关系中,养育者很容易生气,所以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愤怒。 解释2. 自己生别人的气时自己的愤怒没有觉知,于是投射到了其他人身上。一深入关系就容易生别人的气或者自己生气,就没法进入深入关系。 解: 对自己说:我是可以生气的! ### 吃的隐喻 人生建立的第一个关系就是婴儿和乳房的关系,婴儿如何吃奶,长大就如何吃饭。婴儿和乳房的关系会演化为婴儿和母亲的关系。婴儿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了长大后和其他女性的关系。反过来看,观察当下的关系模式,就能推导出一个人内在的关系模式,也就反映了这个人童年的关系模式。婴儿和乳房的关系往往形成与意识出现之前,所以这段时期的记忆容易停留在潜意识层面,并对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 eg. 饮食障碍症。 恋爱中只是我强烈的喜欢你,而你对我爱答不理,我的自恋就会受损,当没有一个强大的自我去化解这份自恋受损时,恨意就会产生。随想:我心中女生对我的恨是不是我对女生的恨的一种投射?很多pua强调要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是不是就是用来化解这种自恋受损。我的自我是否在变得强大? ## 看见就是爱(关系就是一切) ### 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 每个人最初的时候都希望被看见,此时妈妈就是婴儿的镜子,婴儿只有通过这面镜子才能看到自己(包括行为和情绪)。外部的镜子可以内化成为内部的镜子,从而让自己也能观察自己的体验或懂得别人的体验。如果外部的镜子从来不能照见一些情绪或感受,那么这个人自己也无法看到这些情绪或感受。所以,我的感受必须经由你的看见才开始存在。 因为每个人都期望被看见,所以人无法保守一个秘密。可见被看见是一个很强的需求。人不仅希望爱被看见,也希望恨被看见。 ### 如何看见 1.同频呼吸 2.简单重复婴儿的行为或声音 3. 同频共振:当你有意识的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并予以回应,对方就会觉得被看见了,被看见感可以让人觉得自我的壳被打破了,从而产生链接感,从而使人感受到爱。全神贯注的和一个人在一起时,心灵感应发生的概率就高很多。任何关系中,如果两个人能建立起全神贯注的状态,就可能建立起高质量的关系。中国父母惧怕和孩子同频共振,可能是因为他们缺爱。 ------------- 自恋与依恋 随想:在刚开始对女生展开吸引的时候要高价值展示,而建立依恋的时候要主动先低头,展示出自己脆弱的一面,这样女生才敢于展现出自己脆弱的一面,并给我共情的机会。女生可能不太喜欢先展示出脆弱的一面,因为这样一旦被嘲笑,会有很深的羞耻感。我也不太敢于展示自己的脆弱面,可能因为小时候脆弱的时候被笑话过,而很害怕这种羞耻感。
Pre: No Post
Next:
在线给头像添加圣诞帽
0
likes
69
Weibo
Wechat
Tencent Weibo
QQ Zone
RenRen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Table of content